杭州市科协为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3月中旬集中时间走访调研了建德市杨村桥镇相关村、企业,通过现场踏勘,了解到杨村桥镇杨家农场垦造耕地项目进一步推进工作存在难题,需专家指导。
3月28日,杭州市科协科普部、杭州市科技服务中心邀请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唐建军副教授就杨村桥镇杨家农场垦造耕地“旱改水”项目推进进行现场指导。
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了解到杨村桥镇杨家农场垦造耕地“旱改水”工程于2018年年底竣工并通过验收。水田、旱地面积共约40亩,整个区域呈西南朝向,视野开阔,正前方下方有120万方小型水库一座,有电力抽灌条件。目前所有工程田块地面没有任何植物覆盖,多数已经干涸开裂,田间生土性征象很强。堤磅工程整齐美观,但用料明显硬度有欠,基本上为水成片岩,抗老化力偏弱,有些已经出现风化和裂缝,有大雨季节坍塌的隐患。沟渠和机耕道路基本配套,但不少水泥田埂有明显裂痕,有较大的生长季漏水风险。根据项目上级部门要求,改造之后的第一季必须种水稻。
鉴于此,专家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基于新建田块的事实,建议将防渗作为旱改水项目第一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推荐做法,在外磅水泥田埂内侧,用混匀泥浆覆起一条50-60厘米的泥埂,并建议在插秧时,留出50-60厘米空域,必要时在整个生长季多次覆埂,堵塞各种漏洞和裂缝。二是加快土壤熟化和育肥工作。避免进入一个误区,即以为“旱地淹水即为稻田”。大力加快土壤熟化和育肥过程。有机肥使用尽量做到均匀撒施;建议在水稻非生长季节分次使用,避开生长季节使用,以防止有机质分解带来的还原物质累积伤害作物;生长季通过使用复合肥(化肥)全面弥补土壤肥力的不足;冬季力争种上豆科绿肥(蚕豆、豌豆)或者其他春花作物(油菜、萝卜等)肥田作物,改善肥力。考虑到新田有机质短缺,持肥性较差,生长季化肥使用要少量多次,用在关键节点上,如分蘖肥、孕穗肥、花肥等;三是自然灾害预防上,对于初生稻田,主要是干旱和高温热害。因为是新开稻田,水稻病虫害一般不成为大问题,主要是防止遭遇干旱和热害。区域内的储水设施虽有建设,但是推算应该不够用的。据了解,区域内建有储水池两个,蓄水量总共达200方,全部水量相当于给40亩稻田(相当于26666.8平方米的面积)灌上0.74厘米深的水。所以,保证电力供应或者再建蓄水池很有必要。四是关于水稻生产。从土壤熟化和育肥过程而言,前三年的主要目标主要不是获得高产,而是建立可用的稻田。但是,从经营者角度出发,经营效益也是要考虑的。如果是自己加工,那么优质米品种和特殊功能品种(如耐旱性比较强的紫糯等)。如果是田头售谷,则建议以降低灾害风险为主。建议向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咨询,选择一些质量尚好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或者是旱稻(山稻)品种。五是稻田的形成是土壤、微生物、有机质、温度、水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过程,也不是一天能够形成的。从林地到稻田,本应该经过林地到旱农地,旱农地到水田这样一个结构和肥力缓慢演化过程。稻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水稻,应该还包括伴生杂草、稻田底栖生物和伴生生物等。建议尝试在稻田里养殖满江红等固氮水生绿肥植物,加快熟化育肥。总之,整个旱改水过程中,尽量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使旱改水工程真正实现原先的目的。
在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于项目的推进,杭州市科协将持续跟进关注。